:::
產業動態
碳中和下的藍海市場,環保聚酯粒崛起
- 發佈日期:2022/8/16
-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
- 點閱次數:752次
發布日期 2022 年 08 月 15 日 7:45 | 作者 賴 馬克 |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與聖嬰現象(ENSO)越來越嚴重,環保意識的抬頭之下,除了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與碳權(Carbon Right)的議題也廣泛的被討論。
尤其各大科技品牌廠也有計畫性地要求供應商,例如:蘋果承諾要在2030年實現供應鏈與產品要達到100%碳中和,由品牌大廠率先風行草偃執行這個政策,其他科技大廠也會紛紛跟進,最終形成趨勢,也代表環保概念下的藍海市場漸漸崛起。
什麼是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與碳權(Carbon Right)?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就是企業或是政府在生產或是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是增加再生能源使用去減少碳排放量,兩者去互相抵消稱之為碳中和。
舉例來說,台積電(TSMC)在晶圓代工生產時,以能夠計量的方式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當作減項,再用購買綠電的比率去當作彌補生產產生碳排放的加項,當減項與加項互相加總起來要大於正值,表示台積電有執行碳中和,可以成為綠能企業。在過程中也可以提出原本生產製造中使用更多減少碳排放的原料,也可以當作碳中和的加項。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大略上的計算值,越多大公司在生產中執行,就會對全球碳排放帶來正面的助益。
碳權(Carbon Right)
碳權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排碳的權利」,就是政府給予每一家企業一定的排放碳的額度。當企業排放量超過政府給的配額,就必須要買碳權來彌補自己多排放的部分,反之,如果一家企業碳排放量低於政府給的企業配額,多出來的配額就可以賣給過度排放的企業。
舉例來說,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因為碳排放量遠低於歐盟的標準,因此擁有大量的碳權可以賣出給其他傳統的燃油車廠,例如:飛雅特克萊斯勒集團(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因為達不到歐盟碳排放標準,因此只能購買碳權,在2019-2021年向特斯拉購買24億英鎊(約台幣876億元)的碳權。
甚至有些國家排碳量很低,可以出售碳權給其他國家與企業藉此來獲取更多的收入,這也是未來在平衡過度工業化獲利國家必須要為環保付出更多代價的手段,也可以藉由尚未過度工業化的國家提供援助的獎勵制度。
聚酯粒高度成長反映在財報上
在這個新的制度推廣之下,帶來的商機除了替代性能源的發展外,另一塊就是生產產品如何減碳的製程與開發減碳的材料,攤開財報發現台塑集團的南亞在各部門的成長率來看聚酯產業的聚酯粒在2022上半年比去年同期成長了440%勇冠其他產品線,甚至南亞已經取得20多項專利核准並可以100%回收聚酯膜的技術,在台塑集團積極推廣下,財報上已經先透露出未來的趨勢藍海。
聚酯為何為碳中和的解方之一?
從力麗的股東會資料剪報中,很清楚的解釋一般傳統布料製成與環保再生聚酯布料製成的差異,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使用聚酯製成可以節約54%碳排放與能源的損耗,若是整段製程包含下游的染色採用環保液的染色方式甚至可以節約水(80%)、電(52%)、碳排放(79%)與煤炭(64%)。這也更近一步證實,環保用聚酯已經漸漸成為市場主流,甚至已經在財報上反應出高度成長的數字。尤其蘋果(Apple) Watch布質錶帶、HomePod 3D網布、亞馬遜(Amazon)Kindle Oasis保護套都已經採用環保聚酯製作,也指引出未來產業需求與方向。
台灣的環保聚酯粒上市櫃公司一共有六家:南亞、遠東新、新纖、宏州、南紡與力麗。依據公告的財務報表中發現,上述各公司主要成長最高的產品皆為聚酯粒,這也更加證明隨著碳中和政策與碳權政策在全球開始推行之後,減少碳排放將成為每一家企業面對的課題,而這也將成為另一個極具成長動能的商業藍海市場。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與聖嬰現象(ENSO)越來越嚴重,環保意識的抬頭之下,除了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與碳權(Carbon Right)的議題也廣泛的被討論。
尤其各大科技品牌廠也有計畫性地要求供應商,例如:蘋果承諾要在2030年實現供應鏈與產品要達到100%碳中和,由品牌大廠率先風行草偃執行這個政策,其他科技大廠也會紛紛跟進,最終形成趨勢,也代表環保概念下的藍海市場漸漸崛起。
什麼是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與碳權(Carbon Right)?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就是企業或是政府在生產或是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是增加再生能源使用去減少碳排放量,兩者去互相抵消稱之為碳中和。
舉例來說,台積電(TSMC)在晶圓代工生產時,以能夠計量的方式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當作減項,再用購買綠電的比率去當作彌補生產產生碳排放的加項,當減項與加項互相加總起來要大於正值,表示台積電有執行碳中和,可以成為綠能企業。在過程中也可以提出原本生產製造中使用更多減少碳排放的原料,也可以當作碳中和的加項。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大略上的計算值,越多大公司在生產中執行,就會對全球碳排放帶來正面的助益。
碳權(Carbon Right)
碳權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排碳的權利」,就是政府給予每一家企業一定的排放碳的額度。當企業排放量超過政府給的配額,就必須要買碳權來彌補自己多排放的部分,反之,如果一家企業碳排放量低於政府給的企業配額,多出來的配額就可以賣給過度排放的企業。
舉例來說,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因為碳排放量遠低於歐盟的標準,因此擁有大量的碳權可以賣出給其他傳統的燃油車廠,例如:飛雅特克萊斯勒集團(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因為達不到歐盟碳排放標準,因此只能購買碳權,在2019-2021年向特斯拉購買24億英鎊(約台幣876億元)的碳權。
甚至有些國家排碳量很低,可以出售碳權給其他國家與企業藉此來獲取更多的收入,這也是未來在平衡過度工業化獲利國家必須要為環保付出更多代價的手段,也可以藉由尚未過度工業化的國家提供援助的獎勵制度。
聚酯粒高度成長反映在財報上
在這個新的制度推廣之下,帶來的商機除了替代性能源的發展外,另一塊就是生產產品如何減碳的製程與開發減碳的材料,攤開財報發現台塑集團的南亞在各部門的成長率來看聚酯產業的聚酯粒在2022上半年比去年同期成長了440%勇冠其他產品線,甚至南亞已經取得20多項專利核准並可以100%回收聚酯膜的技術,在台塑集團積極推廣下,財報上已經先透露出未來的趨勢藍海。
聚酯為何為碳中和的解方之一?
從力麗的股東會資料剪報中,很清楚的解釋一般傳統布料製成與環保再生聚酯布料製成的差異,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使用聚酯製成可以節約54%碳排放與能源的損耗,若是整段製程包含下游的染色採用環保液的染色方式甚至可以節約水(80%)、電(52%)、碳排放(79%)與煤炭(64%)。這也更近一步證實,環保用聚酯已經漸漸成為市場主流,甚至已經在財報上反應出高度成長的數字。尤其蘋果(Apple) Watch布質錶帶、HomePod 3D網布、亞馬遜(Amazon)Kindle Oasis保護套都已經採用環保聚酯製作,也指引出未來產業需求與方向。
台灣的環保聚酯粒上市櫃公司一共有六家:南亞、遠東新、新纖、宏州、南紡與力麗。依據公告的財務報表中發現,上述各公司主要成長最高的產品皆為聚酯粒,這也更加證明隨著碳中和政策與碳權政策在全球開始推行之後,減少碳排放將成為每一家企業面對的課題,而這也將成為另一個極具成長動能的商業藍海市場。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