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鈣鈦礦太陽能不含鈣與鈦,是種採用「鈣鈦礦」結構的電池,人們可以把鈣鈦礦晶體結構當成三元組(triad),一部分是鉛,其他部分則是由甲基銨等有機成分與溴、碘鹵化物組成,不同元素或化合物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為了加速鈦鈣礦太陽能的商業化進展,各國科學家紛紛祭出不同製造配方,其中一個辦法就是串疊型鈣鈦礦太陽能。過去科學家就發現,只要將錫加入含鉛鈣鈦礦之後,就可以降低鈣鈦礦太陽能的能隙,打造出串疊型雙鈣鈦礦太陽能,讓兩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能吸收不同的光譜。
只不過錫金屬在空氣中穩定性不高,錫鉛鈣鈦礦晶格容易產生缺陷,進而破壞電荷傳遞。對此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托雷多大學、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也攜手合作,在錫鉛鈣鈦礦中添加胍硫氰酸鹽(guanidinium thiocyanate),能有效改善錫鉛鈣鈦礦結構和光電性能,新型轉換效率更高達 23%。
英國太陽能廠商 Oxford PV 則是看好傳統矽晶太陽能與鈣鈦礦的組合,也成功在 2018 年底將轉換效率突破至 28%。
就如同托雷多大學物理教授 Yanfa Yan 所說,雖然新型串聯技術材料與製造成本都很低,但是團隊還不確定使用壽命,還需要持續提高效率跟穩定性。除此之外,鈣鈦礦中所含的鉛為有毒元素,開發新技術的同時也需要跟太陽能產業合作,確保太陽能回收廠可回收鈣鈦礦太陽能模組,降低環境的危險因子。
BREAKTHROUGH IN NEW MATERIAL TO HARNESS SOLAR POWER COULD TRANSFORM ENERGY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Flickr/Open Grid Scheduler / Grid Engine CC0 1.0)
產業動態
鈣鈦礦太陽能轉換效率不斷突破,串疊型電池研究備受關注
- 發佈日期:2019/5/30
-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
- 點閱次數:1434次
發布日期 2019 年 05 月 20 日 13:59 | 作者 Daisy Chuang |
鈣鈦礦太陽能不含鈣與鈦,是種採用「鈣鈦礦」結構的電池,人們可以把鈣鈦礦晶體結構當成三元組(triad),一部分是鉛,其他部分則是由甲基銨等有機成分與溴、碘鹵化物組成,不同元素或化合物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為了加速鈦鈣礦太陽能的商業化進展,各國科學家紛紛祭出不同製造配方,其中一個辦法就是串疊型鈣鈦礦太陽能。過去科學家就發現,只要將錫加入含鉛鈣鈦礦之後,就可以降低鈣鈦礦太陽能的能隙,打造出串疊型雙鈣鈦礦太陽能,讓兩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能吸收不同的光譜。
只不過錫金屬在空氣中穩定性不高,錫鉛鈣鈦礦晶格容易產生缺陷,進而破壞電荷傳遞。對此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托雷多大學、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也攜手合作,在錫鉛鈣鈦礦中添加胍硫氰酸鹽(guanidinium thiocyanate),能有效改善錫鉛鈣鈦礦結構和光電性能,新型轉換效率更高達 23%。
英國太陽能廠商 Oxford PV 則是看好傳統矽晶太陽能與鈣鈦礦的組合,也成功在 2018 年底將轉換效率突破至 28%。
就如同托雷多大學物理教授 Yanfa Yan 所說,雖然新型串聯技術材料與製造成本都很低,但是團隊還不確定使用壽命,還需要持續提高效率跟穩定性。除此之外,鈣鈦礦中所含的鉛為有毒元素,開發新技術的同時也需要跟太陽能產業合作,確保太陽能回收廠可回收鈣鈦礦太陽能模組,降低環境的危險因子。
BREAKTHROUGH IN NEW MATERIAL TO HARNESS SOLAR POWER COULD TRANSFORM ENERGY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Flickr/Open Grid Scheduler / Grid Engine CC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