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外焦點資訊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氣候治理 勿忘師法自然

  • 發佈日期:2022/7/18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 點閱次數:268次
2022-07-16 04:00 聯合報/ 魏國彥

野柳保育區竹叢礁軟絲復育,不只增加了軟絲資源,也持續豐富海域的生物多樣性。圖/新北漁業處提供

魏國彥

世人多知「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而忽視了聯合國轄下另一類似的組織—「政府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的科學—政策平台」。為了拯救地球,達成永續,兩個組織的陳述與呼籲都值得我們同等重視,如車之兩輪,鴿之兩翼,相輔相成,更能鼓動前行。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成員由地球科學家(氣候學者為主)代表組成,近廿年來發佈了六次氣候變遷衝擊評估報告,將地球暖化的科學基礎與政策建議交代清楚;該組織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終於確定了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建構了巴黎協議簽訂的基礎。

到了去年,IPCC公布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後,進一步促成格拉斯哥協定,全球多數政府同意共同邁向氣候治理大業,在二○五○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要將地球增溫的幅度限縮在攝氏兩度以內。

氣候治理的潛台詞似乎是:「人為造成的後果,人為處理掉」,這也符合環保理論—汙染者付費,誰排遺,誰處理。也因此近來相關於二○五○淨零排放的論述,多集中在人的行為與科技—節約能源、碳捕存、再生能源科技、綠色消費、清潔生產等。

然而細看過去七十年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歷史軌跡,科學家赫然發現,並非所有的人為排放都積累在大氣之中,卻有超過一半的二氧化碳不見了,一度被稱做「失蹤的二氧化碳」。

現在知道了,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海洋吸碳的能力也隨之水漲船高,陸地上森林、濕地、土壤的吸碳與儲碳能力也更強大。

大地像慈愛母親,溫柔地呵護人類,你排放廢氣,我幫你清!大海像彌勒佛,大肚能容,你排放二氧化碳,我就幫你把它們轉化、運輸,藏在海洋深處。科學家算過,若不是海洋、大地與森林的緩衝,今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應該已經超過600ppm,而不是目前的414ppm。森林、珊瑚、土壤裡的微生物、海洋裡的浮游與底棲生物,一齊扮演著大氣的幫浦,不斷把二氧化碳打向地下與海底。

「政府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的科學─政策平台」呼籲世人要好好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因為它們已經好好調節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很多年了,讓它們好好地繼續執行任務吧!人也應該向萬物學習,它們做得很好,生物會找到出路。

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這麼回事!

(作者為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5/20︱ 瀏覽人次:18,918,618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