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外焦點資訊

「O·PARK」一日處理200公噸廚餘 三星期轉廢發電

  • 發佈日期:2019/5/20
  • 資料來源:港聞頭條日報
  • 點閱次數:1015次

2019-05-17 11:19

O·PARK1去年年中開始營運,每天中央處理量可達200公噸。

廚餘佔本港都市固體廢物中逾3成,日均逾3000公噸廚餘中,以來自家居為首,約佔7成,其次是工商廚餘,每天約1000公噸。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以「廚餘回收:中央處理 發電為本」為題發表網誌,指位於北大嶼山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去年年中開始營運,每天中央處理量可達200公噸廚餘,至於分別位於北區沙嶺及元朗石崗的O·PARK2及O·PARK3,處理量日均各約300公噸廚餘,前者正待立法會財委會審批撥款;後者則在規劃研究階段。

黃錦星表示,吃剩的廚餘,約三星期後變電,「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系列因應本地廚餘特性及氣候環境等,善用合適先進科技,透過厭氧分解(Anaerobic Digestion)過程,轉廚餘為生物氣作可再生能源,產熱產電。以O·PARK1為例,能源不單自給自足,並預計每年輸出可高至約1,400萬度剩餘電力。相鄰的「小蠔灣污水處理廠」輔設現時全港最大規模太陽能發電場,共4,000多塊太陽能光伏板,年產電力約110萬度。兩者對照可再生能源潛力,可見O·PARK1轉廢為能所產餘電,甚為出色,相等於約50,000塊太陽能光伏板。

黃錦星視察O·PARK1

他又指,為進一步加快加大轉廚餘為能的整體吞吐量,近年環保署與渠務署積極協作及創新,加碼研究活用部分合適的現有和計劃中的污水處理廠,作「廚餘及污泥共厭氧消化」(Anaerobic Co-digestion)。當中,大埔污水處理廠廚餘回收先導項目,亦剛剛率先落實,廚餘處理量可達日均約50公噸,轉廢為能。

黃錦星續說,減廢減碳需推動惜食及廚餘回收,雙軌並行,他又感謝近千「咪嘥嘢食店」支持惜食香港運動,亦樂見逾200工商機構率先支持中央廚餘回收轉廢為能,當中包括超級市場、餐廳酒店、街市商場、食物工廠及公共機構等,將廚餘送往O·PARK1作中央處理。同時,環保署牽頭的跨部門工作小組早已成立,加強廚餘收集及運送的協作,以身作則。目前,食環署管轄的40個街市和熟食中心,以及房委會管理下9個街市和商場,均將其廚餘回收予O·PARK1作中央處理,轉廢為能。另外,中央廚餘處理可望於今年內開始覆蓋部分家居廚餘,尤其優先收集來自已具廚餘回收經驗的屋苑。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5/15︱ 瀏覽人次:18,848,304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