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外焦點資訊

促進世界大同的絕招? 日本太陽能展揭示的產業未來

  • 發佈日期:2019/4/9
  •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 點閱次數:547次

2019年04月09日上稿編輯: 鄒敏惠  文:宋瑞文(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特約撰述)

在台灣,許多民眾對太陽能產業的想像,或許只停留在太陽能板。然而,若你有機會參觀在日本太陽能展,看看維護用的除草機器人、回收用的熱分解裝置,與電廠土地仲介,種種從太陽能衍生的產品與活動。大概可以體會,太陽能何以成為活絡國家經濟的產業之一。

2019日本太陽光電展(PV EXPO)。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日本太陽能展一年舉辦二次。在今年3月初,於智慧能源週舉辦的場次,在三天內吸引了6萬多人參加(非人次、不重複計算),對象包括太陽能板廠商、電力公司、建商、投資者、地方政府等機關法人;既然不是以一般消費者為對象,也就可以看到種種關連產業的發展狀況。

在日本太陽能展出展的除草機器人。可應付複雜地形。圖片來源:太陽光発電展 PV EXPO

今年太陽能廠商受矚目的原因之一,和日本能源政策有關。從2019年今年開始,為期十年的太陽能電價補助將陸續結束,以具體的數據來說,最早因為補助一度電可賣42日圓,現在可能只有九日圓。如何因應「後補助時代」的來臨,能發展出怎樣的產業,成為各大媒體報導的焦點。

龐大商機的開始
進入後補助時代,不再補貼的客戶案例,單單2019年就有53萬件,到2023年累計165萬件,發電設備容量合計670kW,市場規模隨之與日俱增(參考下圖),2026年可達6000億日圓之譜。這些太陽能板的裝設者,或者提高效益繼續賣電,或者透過蓄電池等方式的協助,改成自用。不管哪一種,都是龐大商機的開始。

從2019年開始,陸續增加的無補貼太陽能板用戶。圖片擷取自〈2019年問題とは?住宅用FITが切れ始める太陽光発電(卒FIT案件)の今後の展望と課題〉

有部份台灣民眾誤解,再生能源撈了補助就走,並非可持續經營的產業;而從日本太陽能後補助時代的發展來看,非但不是如此,且正要開枝散葉。用白話講,可做的生意「類型」反而還變多了。

有補助的時代,裝設者相對上不需要對發電效益斤斤計較;但沒有補助之後,維護需要達到一定水準,比方雜草叢生影響發電效益,因此需要前述提到的除草機器人;或者自行管理實在效益不足,打算連土地在內出售太陽能發電廠,這時便需要仲介斡旋。

儘管台灣還沒有進入後補助時代,但對照日本的發展,若干地方值得借鏡。一方面,倘若在補助時代就開始注意發電效益,沒有補助之後,自然價值較高,或者繼續賣電求利,或者不需折價出售。

在日本太陽能板岀展,有鑑於太陽能板20年保固壽命將至,能夠大量回收處理的廠商機器。圖片來源:スマートエネルギー Week 2019

另一方面,是台灣目前對太陽能板擔憂的問題之一,回收。就像台灣也開始思考回收機制,發展回收技術一樣;在日本太陽能板展裡,可以看到在回收各個環節的發展(參考上圖),甚至是世界獨步的技術。

日本過了補助時代之後,還有一項超越市場價格的需求「RE100」—近年來國際環境倡議組織呼籲各大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運動。目前響應超乎預期,日本也正在加緊腳步。由於RE100還會牽涉到供應商,因此台灣企業也有壓力。取得RE100認證的方法之一,是在廠區內設置太陽能板等自家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隨著太陽能成本的直線下滑,允諾使用100%再生能源的企業也日漸攀升。目前,其綠電用電量已大到足供波蘭使用。圖片來源:RE100官網。

促進世界和平的絕招
在日本太陽能展的演講會場上,太陽能板製造商XSOL社長鈴木伸一說:

太陽能是解決地球暖化問題的絕招。作為再生能源的王牌,有所助益是理所當然。作為零碳能源之一,太陽能應該要盡量做到最好,成為自立自強、不假外求的能源選項。

國際紛爭的主因之一,是能源的彼此爭奪。如果世界各國都能利用太陽能自給自足,便能消除彼此在能源利用上的落差。先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生活上的差距也會縮小。然後,國際紛爭隨之縮減。

在歐盟2014年委託知名顧問公司Ecofys的分析中,再生能源全體外部成本都低於核電,且太陽能可能比圖示更低。資料來源:OECD報告 p153.

讓我們給未來的孩子,留下安心安全的能源(參考上圖)。太陽能,是可以自發自用、零燃料成本的能源,可以提高能源自給率,可以做為緊急電源。因此我們認為,擁有太陽能的社會,能源安全建立基礎,因遍地陽光而紛爭消除,人們的生命得到保護。

在利用太陽能邁向鈴木社長所期待的遠景之前,除了業者自身的努力,還需政策作為與社會的支持。需要更多關於太陽能產業的介紹與解釋,澄清人們的疑慮,攜手前進,給下一代陽光普照的未來。

*本文由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提供。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上前万由子女士審閱。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5/9︱ 瀏覽人次:18,803,045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