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焦點新聞
生質能源科技 廖俊智:台灣不應該缺席
- 發佈日期:2017/12/7
- 資料來源:工商
- 點閱次數:720次
2017年12月01日 23:07 工商 劉朱松

圖說: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今(1)日在中興大學出席中華民國農學團體聯合年會時表示,
台灣在生質能源的科技推廣與研發,不應該缺席。(劉朱松攝)
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今(1)日在中興大學出席中華民國農學團體聯合年會時表示,台灣地狹人稠,且地價很貴,恐怕沒有辦法像美國一樣,可大量推廣生質能源,但是生質能源所牽涉到技術,已是全世界發展方向,台灣在生質能源的科技推廣與研發,他個人認為,台灣不應該缺席。
廖俊智強調,台灣不應該為了要使用生質能源,才去研發,反而他希望台灣參與研發後,把生質能源技術,授權賣到全世界,變成技術領航者的角色。
廖俊智說,美國近幾年來推動生質能源,目前占該國總能源比重小於5%,預計將來該占比還會持續上升。台灣過去曾推動生質柴油,但因遇到小小問題,使整個政策被取消了,目前台灣幾乎已沒有生質能源,目前台灣新能源政策,主要是用風力與太陽能來發電。
不過,他要提醒大家,台灣觀念上所謂能源等於電,這是不對的,以美國為例,其發電量只占所有能源使用的16%,剩下能源必須要從其他能源或業態取得。
尤其,短期可見未來,包括飛機、重要運輸,及工業用的能源,也不適合由電力完全替代。
廖俊智今日以「現代生物技術與農業循環經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說,在農業方面,應力求提高固碳效率(即單位產量)、增加抗逆境能力、降低農藥,及肥料使用量,並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
例如,養豬廠的沼氣,不僅可發電,也是相當好的化工原料,未來可利用沼氣轉變成高單價的化學品;同樣的,牛奶的醣體也可轉換成高價值的生醫產品。
面對近幾年來很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發展,廖俊智強調,農作物的「傳統育種」方式,透過篩選及交配,來改良品種;其後又有「轉基因」(俗稱基改);最新是CRISPR技術,強調「基因修飾」,可預見未來會影響農業生技的發展方向。
為何CRISPR對農業永續經營很重要?廖俊智指出,民眾對轉基因(俗稱基改)作物的疑慮,是因外來的「去氧核醣核酸」(DNA)存在作物基因組中,但CRISPR技術可不用外來的DNA,經精準的編輯(即基因修飾)之後的「子代」作物,並無外來的DNA殘留。
CRISPR的技術,可讓作物具抗病性、增加產量、改變形態、利於加工,提高品質、提早收穫,及「單性結果」等優點,迄今世界上已有相當多成功的範例,我們必須及早投入與因應新技術所帶來對農業幫助的新局面。

圖說: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今(1)日在中興大學出席中華民國農學團體聯合年會時表示,
台灣在生質能源的科技推廣與研發,不應該缺席。(劉朱松攝)
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今(1)日在中興大學出席中華民國農學團體聯合年會時表示,台灣地狹人稠,且地價很貴,恐怕沒有辦法像美國一樣,可大量推廣生質能源,但是生質能源所牽涉到技術,已是全世界發展方向,台灣在生質能源的科技推廣與研發,他個人認為,台灣不應該缺席。
廖俊智強調,台灣不應該為了要使用生質能源,才去研發,反而他希望台灣參與研發後,把生質能源技術,授權賣到全世界,變成技術領航者的角色。
廖俊智說,美國近幾年來推動生質能源,目前占該國總能源比重小於5%,預計將來該占比還會持續上升。台灣過去曾推動生質柴油,但因遇到小小問題,使整個政策被取消了,目前台灣幾乎已沒有生質能源,目前台灣新能源政策,主要是用風力與太陽能來發電。
不過,他要提醒大家,台灣觀念上所謂能源等於電,這是不對的,以美國為例,其發電量只占所有能源使用的16%,剩下能源必須要從其他能源或業態取得。
尤其,短期可見未來,包括飛機、重要運輸,及工業用的能源,也不適合由電力完全替代。
廖俊智今日以「現代生物技術與農業循環經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說,在農業方面,應力求提高固碳效率(即單位產量)、增加抗逆境能力、降低農藥,及肥料使用量,並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
例如,養豬廠的沼氣,不僅可發電,也是相當好的化工原料,未來可利用沼氣轉變成高單價的化學品;同樣的,牛奶的醣體也可轉換成高價值的生醫產品。
面對近幾年來很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發展,廖俊智強調,農作物的「傳統育種」方式,透過篩選及交配,來改良品種;其後又有「轉基因」(俗稱基改);最新是CRISPR技術,強調「基因修飾」,可預見未來會影響農業生技的發展方向。
為何CRISPR對農業永續經營很重要?廖俊智指出,民眾對轉基因(俗稱基改)作物的疑慮,是因外來的「去氧核醣核酸」(DNA)存在作物基因組中,但CRISPR技術可不用外來的DNA,經精準的編輯(即基因修飾)之後的「子代」作物,並無外來的DNA殘留。
CRISPR的技術,可讓作物具抗病性、增加產量、改變形態、利於加工,提高品質、提早收穫,及「單性結果」等優點,迄今世界上已有相當多成功的範例,我們必須及早投入與因應新技術所帶來對農業幫助的新局面。
- 請持續關注再生能源資訊網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BOEenergy/
- 新聞出處: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01005770-2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