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內焦點新聞

北歐永續能源論壇》外資看好台灣潛力:海洋能、氫能引領綠色轉型未來

  • 發佈日期:2023/11/23
  • 資料來源:YAHOO新聞
  • 點閱次數:216次
2023年11月23日 週四 上午9:31蔡娪嫣

外資看好台灣潛力:海洋能、氫能引領綠色轉型未來

台灣面臨綠色轉型需求,據政府「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短期目標包括推動風電和光電技術,同時積極投入地熱和海洋能技術的研發。而長遠目標則是實現零碳發展,透過擴大再生能源佈局,結合燃氣機組、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以及引進氫能發電,以打造零碳電力系統。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海洋能和氫能被視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角色,但在台灣都尚未成熟。

22日登場的「2023台灣-北歐永續能源論壇」上,芬蘭、瑞典、丹麥廠商分享在前瞻能源領域的技術與經驗。經濟部常務次長林全能在致詞中提到,台灣積極推動氫能技術發展,2022年成立「氫能推動小組」,正式啟動氫能混合發電計劃;在前瞻能源領域,北歐國家是台灣潛在的實質合作夥伴,期盼論壇促成更多合作機會。

出席的北歐駐台外交代表指出,北歐在能源安全方面互相結盟,也對台灣能源發展抱持濃厚興趣。芬蘭致力在2035年實現碳中和,瑞典與丹麥皆定於2045年實現碳中和。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畢尚德(Peter Sand)指出,受到離岸風電大幅成長影響,根據2022年經濟部數據,丹麥是去年在台灣投資最多的歐洲國家。

丹麥宣布,2050年之前全數停止北海所有的石油、天然氣生產與探勘行動。(AP)

芬蘭商務辦事處代表羅瑞(Lauri Raunio)介紹北歐國家在永續能源領域的合作與競爭。他指出,芬蘭、瑞典、丹麥以及冰島在能源領域競爭與合作,使北歐國家得以共同脫穎而出。而北歐之所以如此在乎能源解方,是因為能源安全至關重要,他解釋:「如果在台灣發生大停電,可能會帶來稍微不便,但在芬蘭冬季攝氏零下20度的惡劣條件下,同樣的停電很快就變成了人命存亡問題。」

除了安全性,北歐國家也高度重視環境和空氣品質,這亦是它們及早設定碳零目標的原因。羅瑞提到,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強大的能源解決方案和平衡的能源使用藍圖,結合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生質能等不同能源。他建議台灣,在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中,考慮多樣性,挑選每個解決方案的最佳部分,以打造最適合的能源轉型藍圖。

瑞典駐台代表歐瑞思(Anders Wollter)則分享,北歐理事會的目標是建立全球最具競爭力和用戶友好的電力市場,同時致力將碳排放減少90%。透過合作,瑞典、丹麥和芬蘭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資源,共同增強能源系統的效益、可持續性和抗災能力。他指出,目前這3國透過互聯的電網實現高效的跨境電力貿易,使得瑞典在高產能期向丹麥和芬蘭出口多餘的電力,反之亦然。

台灣要發展海洋能發展有何關鍵?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豐沛的海洋資源。在場北歐公司專家不約而同認為,台灣在發展海洋能方面極具潛力。芬蘭AW-Energy及Holvi台灣市場代表普拉迪耶(Vincent Pradier)指出,海洋能對台灣是大好機會,從澎湖群島到北海岸、東海岸一直到南部,波浪能有巨大潛力。利用海洋發電,台灣有機會創造高度本地化的解決方案,因為發電裝置也能夠在台灣本土製造,以避免破壞碳足跡。

瑞典新創公司Minesto執行長艾德隆(Martin Edlund)指出,在台灣周圍的黑潮有數千MW的發電潛力,「只要能掌握適當技術把能量轉化成電力」,「我們正與感興趣的台灣公司進行討論。這長期計畫將使台灣在全球潔淨能源地圖上佔據一席之地。」事實上,Minesto是全球第一個插旗台灣的海洋能廠商,已與台灣海洋大學海洋能系統中心展開合作,調查亞太地區海洋資源。

然而,海洋發電面臨複雜的海洋環境和對海洋生態的潛在破壞。艾德隆指出,瑞典自100年前就開始研究水下發電,從工程角度來看,技術上並不存在無法解決的問題。雖然商轉之前需要大量時間,以解決系統的長期生存能力和堅韌性的問題,但該公司的技術能確保不妨礙船隻通行,也不損害海洋生態和風景。

在對台灣發展海洋能的建議方面,普拉迪耶指出,他唯一的建議是「要有遠見,進行長期規劃」,確保發電裝置能夠長期運作。他舉例,最近歐洲遭到風暴侵襲,所幸一些海上發電裝置成功抵禦了這些風暴,包括大約14至16公尺的浪高。「雖然這些風暴並非颱風,但強度相似。」他建議,台灣海洋能場址在商轉之前要進行謹慎規劃與嚴格測試。

普拉迪耶並建議,簡化私部門對政府的聯繫管道,對於有意在海洋能源項目中投資的公司來說是必要的,而簡化法規將促使項目更快地實現。他指出,台灣龐大的行政體系尚未完全適應新興科技項目。在過去幾個月中,與不同政府部門打交道帶來許多挑戰,擁有更簡化的流程將是有益的。

丹麥領先者的氫能願景
氫燃燒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因而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也是在重工業和長途運輸等難以減少排放領域的關鍵解決方案。然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數據,儘管各國將其視為實現淨零排放或碳中和願景的重要選項,實際的投資決策卻僅佔總宣布數的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未來需求不確定性、認證和規範不明確,以及缺乏氫基礎設施。

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畢尚德提到,丹麥的離岸風電公司正積極擴展至氫能等新領域,而離岸風電場有望成為再生氫能的未來製產樞紐。他指出,政治意願和正確的框架條件對於推動新能源發展至關重要,丹麥作為領先者在氫能領域的目標是到2030年建置4到6 GW的電解容量,同時削減碳排放2.5至4.0百萬噸。他相信丹麥能夠在再生氫能發展方面建立全球基準,為台灣以及全球其他地區的可持續能源發展提供靈感和模範。

沃旭能源、離岸風電。(取自Ørsted 沃旭能源臉書粉專)

丹麥風電大廠沃旭能源(Orsted)市場開發經理Roger Fang透露,該公司在台灣的計畫不僅限於風電,還包括氫能領域的拓展。他表示,公司將應用氫能技術在電力、無人機、摩托車等領域,甚至計畫在台灣推出首輛氫能巴士。然而,由於台灣土地有限,建立加氫站面臨挑戰,公司正積極推動第一和第二個站點的建設,也需要鄰近社區對加氫站的安全性有足夠支持和理解。

在投資環境方面,他指出,台灣已成為吸引大量投資者進行太陽能光伏和離岸風力項目的熱點。然而,這些努力的時間表仍受到法規支持和政府參與的影響。他特別強調政府的積極支持至關重要,缺乏支持可能會對公司達成目標帶來更多障礙。他期望政府能在台灣建立更多關於氫能的長期管道。

對於當前昂貴的綠氫經濟前景,他指出,隨著再生能源建設成本逐漸穩定和下降,未來幾年預計將迎來綠色氫更具成本競爭力的時期。他表示,商業上來看,成本對於私營企業的盈利至關重要,而隨著潔淨能源規模擴大和成本下降,企業選擇綠色解決方案的額外成本將減少,使其更具經濟可行性。

企業爭搶電化學人才,發展電池、氫能源、碳捕捉(圖/ThisisEngineering RAEng @Unsplash)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4/27︱ 瀏覽人次:18,708,338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