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內焦點新聞

曾被世界遺忘,泰雅族靠這招讓「比亞外」不怕「被斷電」

  • 發佈日期:2022/9/28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 點閱次數:340次
2022-09-27 15:41 遠見/ 文 / 黃立安

比亞外長老教會屋頂上目前已有14.625kWp太陽光電系統。黃立安攝 遠見提供

台灣近年來大小停電事故不斷,從今年303大停電,到後續接連多起小事故,讓外界質疑政府能源轉型政策與成效,同時也再度凸顯台灣電網脆弱及能源供應的問題。然而,先前各地飽受停電之苦的哀嚎中,卻有一座原住民族部落依舊老神在在,不為所動。

2022年3月3日,高雄興達電廠因人為操作疏失,造成全台無預警發生大停電。與此同時,桃園復興鄉的山林中,有一座佇立在海拔700多公尺高的長老教會卻安然無恙,穩定地發出亮光,持續地照耀著這座人口不到百人的泰雅族部落。

比亞外部落座落於台7線的36公里處旁,部落下方是比鄰而建的新興露營區,上方則是熱門的觀光景點拉拉山。部落被包夾在觀光景區之間,馳騁的車輛呼嘯而過,在這條蜿蜒的山路上,比亞外宛若失落的一角,不僅外來遊客忽略這塊聚落,就連當地年輕的族人也曾對部落失去認同。

比亞外位處桃園電網系統的末端,每逢颱風時節或豪雨,電網結構往往受到損害。在部落長老猶浩.達亞(Yu haw Taya)的記憶裡,幾十年前,有次下大雨,部落唯一的對外交通道路坍方,「光是路就通了大概快兩個月,更不用講台電的維修花了多久。」

脆弱的電網結構與道路坍方,讓族人經常陷入用電困境。多年後,族人才從太陽光電中,找到擺脫台電能源供應的可能,重新對能源有著新的感受與想像。

深山中的能源孤島
2018年初,曾於比亞外教會牧會過8年的歐蜜.偉浪,向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提議比亞外發展綠能的可能性。即便對部落熟悉,他仍坦言,起初提議比亞外作為綠能部落時,並沒有太大的信心,「部落地處兩座山的河階中間,因此日照時間相對少,同時高山上陽光容易受到樹木遮蔽,老實說我沒有把握。」

但在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如萍眼中,只要部落有意願,這些問題都能試著去克服與解決,「如果山上到下午就沒什麼陽光,這種地方都能做太陽能板,你不是能夠說服更多地方參與嗎?」

事實上,早有民間的光電業者覬覦過這塊土地。曾多次有光電業者找上部落,希望部落提供土地或是屋頂,讓業者有空間蓋太陽能板,並以政府保證收購20年綠電的躉購制度[1](Feed-In Tariff, FIT),在部落設立電廠,「但我們就想,部落的效益是什麼?當時族人認為部落好像被利用了,而且我們也拿不到直接的效益。」猶浩.達亞說。

「當時我就問太陽能的電回收到哪?是不是給我們使用?結果他說要併回去給台電,他要賣給台電,」同時,業者也提出20年的租賃契約,指出族人未來如果要將屋頂裝置重新建設,必須自行承擔拆除太陽能板的費用及風險。在後續的溝通過程中,才發覺雙方的立意不同,對方勾勒出的「美好的願景」並非族人所想,「這不是部落期待的方式,他們只是為了自己公司,不是為了跟部落有連結。」現任牧師林聲說。

太陽能進駐部落,族人並非真的完全排斥,在他們眼中,挾帶私人利益的租賃契約,其意義和價值,遠比不上部落遵循的傳統自然觀。

為了讓族人了解再生能源帶來的好處,高如萍決定透過實際參訪,讓族人看見太陽光電的效益,同時將能源結合部落的信仰觀,及傳統泰雅文化,把環境、能源、文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最終,經長達半年的溝通,族人與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達成共識,以部落核心的「長老教會」,作為第一個示範型的公益案場。

不只一種想像 百分百綠能部落的多種可能
從2018年到現在,比亞外長老教會屋頂已建置14.625KW太陽光電系統,並搭配儲能設施,持續運作。

不過,高如萍與族人不甘就此止步,他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多餘的電結合部落特色,「現在14.625KW的太陽光電,已經滿足教會的用電量,他們現在想的是,多餘的電可以用在哪?」高如萍說。

高如萍指出,族人曾提出將綠電結合農產品的構想,希望把有機農耕種植出的枇杷、甜柿等蔬果,透過使用太陽能電力的烤箱或機器,將蔬果加工製成果乾、果醬等伴手禮,讓能源結合農業,以此建立「綠能農產品」的品牌形象,打響比亞外的知名度。

在比亞外的綠能藍圖中,將能源結合農業只是其中一環,族人預期將後續的觀光及農產收益,回饋部落,為能源自主的終點儲備更多經費。

林聲表示,但族人並沒有多餘的錢投入綠能,他強調,族人的想法在於環境是部落自己的,部落能提供的是自然資源,對於企業贊助,部落則可透過導覽、一日遊等方式進行回饋。

在泰雅族人的傳統觀念裡,土地宛如生命,「因此早在40年前,部落就開始推動有機農耕,如果我把祖先留下來的土地破壞掉,那我的後代還有什麼可以再利用的,」猶浩.達亞秉持著回歸自然、友善土地的觀點,期望有一天能將蔬果結合綠能,建立起一個專屬比亞外的友善環境品牌,為的不只是讓外地人認識部落,更是希望年輕一輩的族人能夠認同部落。

對於「百分百綠能部落」的定義,比亞外族人開始不只有一種想像,綠能結合農業也是另一種可能。

我們住在這邊幾百年,都是老人家歷代下來守護的成果,為了永續。如果到了我這一代就結束了,我不知道怎麼跟老人家交代。

如今,比亞外的綠能故事在鄰近的部落間流傳開來,不少附近居民聽聞後,紛紛前來詢問將太陽能引進部落的方式。作為部落關鍵的推動者,猶浩.達亞與歐蜜.偉浪皆認為,比亞外只是多個原住民族部落發展再生能源中的一個開端,他們期望在保存傳統泰雅族文化及宗教信仰觀下,將比亞外的案例複製給更多部落。

回顧這三年部落發展綠能的歷程,猶浩.達亞認為,比亞外成功推動綠能的主要關鍵,在於部落本身長久以來對環境保育及永續生活的信念,「我們住在這邊幾百年,都是老人家歷代下來守護的成果。為了永續,如果到了我這一代就結束了,我不知道怎麼跟老人家交代。」

歐蜜.偉浪則認為,族人發展再生能源,最主要想要體現的是,原住民並不是一個被動、被照顧、需要被補助的對象,「我們不要颱風一來就被遷移、被安置,我們應該是主動的來參與。」

對原住民族來講,能夠能源自主就是一種很大的鼓勵,未來可以藉由綠能發展出周邊產業,讓部落不是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況,太陽也能生生不息、永無止盡。

在快速變動的社會裡,這座小部落始終有著堅定的意志,它不願在觀光化與經濟誘因中,失去自我對環境的認同與要求,這些外在的變動不僅沒有侵蝕它,反而給了它一個機會,引進新能源,給予部落一個新的嘗試,同時藉此回望過去族群的傳統自然觀。通過這些嘗試與回望,讓族人對守護傳統與自然的意志,變得更加明確。

維護傳統,學習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比亞外族人深知,一旦失去堅守傳統文化的意志,任何外在的改變,都將難以逆轉。對部落發展的唯一願景,就是有穩定的電可用,有不受污染的土地可住,讓部落族人安居於此,過上與大地、自然共好的生活。

對比亞外族人來說,太陽是上帝給予的恩賜,但永續的生活才是他們深信不疑的文化內涵。這片山林中,比亞外部落既不繁華也不落沒,因為有一群人試圖將能源與文化連結,將永續的生活傳承下去,讓太陽在日夜間,都能成為部落永不熄滅的光。

(本文出自2022.9.25《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4/26︱ 瀏覽人次:18,702,269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