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內焦點新聞

各界投入捕碳 創造綠循環經濟

  • 發佈日期:2018/5/28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 點閱次數:597次

2018-05-28〔記者簡惠茹、洪友芳/綜合報導〕

減空污、減碳成為台灣能源轉型重大挑戰,學界及業界積極投入捕碳、從二氧化碳捕捉到轉化成有用化學品等研發並陸續出現成果,除有中研院長廖俊智與學生揚名國際的藍綠菌代謝工程研究,台大化工系團隊也開發出領先全球的創新吸附轉化技術。

交大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蘭宜錚透過代謝工程修改藍綠菌代謝途徑。

交大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蘭宜錚透過代謝工程修改藍綠菌代謝途徑。(記者簡惠茹攝)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致力於二氧化碳轉化再利用的代謝、合成生物學研究,研究曾被美國白宮表揚再生能源創新獎。交大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蘭宜錚師承廖,透過代謝工程修改藍綠菌代謝途徑,吸收碳後在菌體內合成,可轉化成當作燃料的丁醇、生物可分解塑膠所需琥珀酸。

台大化工系教授童國倫等研究團隊則開發出領先全球的「創新型中空金屬纖維二氧化碳吸附/觸媒轉化系統」技術,可在二十四小時內快速將二氧化碳七十五%轉化成有用化學品,例如醫用或食品包裝塑膠材料碳酸亞丙酯。

工研院綠能與環研所所長胡耀祖指出,面對節能減碳大浪潮,我國必須加快腳步;做法一是需促進潔淨再生能源發展,二是提升耗能設備/產品的能源效率,三須與節能相關智慧系統整合,四是人們行為要改變以降低需求及減少浪費。

例如,日月光集團從二○一四年起認購綠電,去年認購量達四五○萬度。日月光集團更表示,高雄各廠區節水節電,一年可省逾一.七億度電,減少碳排放量逾九萬公噸,相當於二三六座大安森林公園二氧化碳吸收量。

此外,工研院則與台泥公司合作研發新世代鈣迴路碳捕獲技術,利用氧化鈣石灰當二氧化碳吸附劑,捕獲率逾九十%,且可讓額外能耗小於二十%。技術並可衍生用於新設燃煤電廠與鋼鐵、石化與造紙產業,估計可為捕獲產業設備帶來千億元商機。

捕獲二氧化碳更可用於戶外微藻養殖,微藻行光合作用轉化為生質燃料原料,創造綠循環經濟。估計一千公頃微藻養殖,年可產十一萬噸藻體及四萬公秉綠色柴油(全國柴油用量一%),CO2固定量可達三十二萬公噸。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4/29︱ 瀏覽人次:18,720,015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