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產業動態

2020能源論壇/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談綠能2.0全文

  • 發佈日期:2020/11/17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點閱次數:2057次
2020-11-16 22:54經濟日報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

經濟日報舉行「綠能2.0 經濟新引擎」能源願景高峰論壇,台電董事長楊偉甫以「智慧能源新潮流」為題發表演說。記者潘俊宏/攝影

經濟日報主辦的「2020能源願景高峰論壇」11日登場,會中邀請台電公司董事長楊偉甫專題演講。

非常榮幸今天參加由經濟日報主辦的「2020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我今天是以台電董事長的身份來跟各位分享一下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發展當中的綠能狀況。

大家都知道,綠能是一個多元化的能源來源的組合,目前國內在綠能建設上,有台電公司負責的部分,也有民間開發的部分,但不管是國內自己來建造的,或是外面國際開發商和國內開發商合作的部分,我們還有一塊,是台電負責的傳統能源。

這些不同能源來源,在未來面臨新的能源供應的世界,事實上,都必須要高度的智慧化,因為不同的能源來源,它的特性是不一樣的,相信這一點大家是知道的。非常謝謝經濟日報用「智慧能源新潮流」這個議題,讓我來跟大家做比較深入的說明,目前台電公司進行的狀況。

今天我要跟大家報告的是,未來我們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同時考慮哪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是要一步一腳印的做,還是要同時進行?當然,綠能的發展,現在是全世界都在加快腳步,不同能源都有它不同的地理環境,以台灣來講,我們新開發的能源 在國際上也在積極開發,比如說地熱,但台灣在地熱發電部分是比較慢的,但在太陽能和風電,包括離岸風電,我們則是正在積極進行當中。

為了要讓這麼多能源進來,我們就必須在數位轉型上加快腳步,但數位化並不是把現有的數據做成數位的數據,而是怎麼樣用這些數據,經過更多人工智慧、或者其他資訊設備等等,把訊息很快速的做交流,資訊能夠儘速的做分析。

數位轉型是能源轉型的必要工具,台電公司現在是全公司正在一起行動。此外,科技研發也很重要,所有新的能源的背後,一定有很多不同科技來源,包括數位轉型,也必須要有科技的支撐,這裡特別必須要提到的是智慧電網,智慧電網是台電公司在進行數位轉型的首部曲,智慧電網也是未來新能源大量進來後,調度必須要有的工具和設備。

因此,我們這次就以「綠能發展」、「數位轉型」、「智慧電網」、「科技研發」四大主軸,和大家分享。

綠能發展-低碳與潔淨能源需求

台電公司在「綠能發展」部分,首先我們必需先了解國際發展趨勢,國際減碳趨勢非常快,這部分每天都有新的訊息進來,最近二天包括日、韓都已宣示要在2025年達到碳中和。此外,包括經濟日報在內,也報導了最新的國際能源報告,在2020年的新的電力設施設備產生部分,全球有90%的能源來自再生能源,傳統能源僅佔10%。所以這些國際減碳或者綠能發展趨勢,大家都在比賽速度快慢 從國際上看到我們必需要配合和追隨的,也需要檢視國內政策。

而扣除英國在內的歐盟27國,正大力朝綠能發展,並已訂定2030年、2040年、2050年都有不同階段性目標,這必然對國內造成很大壓力,但也勢必要讓國內企業跟得上腳步,因為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是國家的任務和使命,而台電公司的重要性也就在這裡。

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COP26(COP ,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延至2021年11月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由英國與義大利合作舉辦)舉行,該會議一定會訂出新的目標和願景,台灣也必須重視且預先準備。

且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肯定會再持續增加,預估未來光電與風電容量將大幅成長,化石燃料容量逐年下降。因此,儘管新冠肺炎對國際減碳與綠能的衝擊,短期顯現的是綠能需求降低、化石燃料價格下跌,排擠綠能成長。但長期來看,企業仍會需要持續採購綠能。

反觀檢視我國綠能政策與法規,依循著非核、展綠、增氣、減煤目標,主要優先發展再生能源、低碳燃氣,並進行燃煤發電升級。根據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求綠能配比與用電大戶設置綠能設備,2025年再生能源設置目標為27GW,而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則降為年排放量50%以下。

台電公司目前推動綠能進展,包含太陽光電、陸域風力、離岸風力、水力(小水力、微水力)地熱發電、公民電廠。此外,為了加速綠能的推展,台電更推動綠能一期的計畫,預計113年完成再生能源多元建置。

此外,為了全面性的綠能發展應用,台電也運用5G、AI、物聯網、區塊鏈等前瞻技術,以電力系統最佳化觀點整合分散式能源,透過數位化整合電力資源,發展創新商業模式,打造以智慧電網為核心的數位能源互聯網,創造新興能源產業發展契機。

數位轉型-電業轉型新潮流

目前全球的電力公用事業在面對低碳、能源轉型的挑戰下,皆迫切導入全方位的電力企業數位轉型,以達到能源轉型的目標。目前全球電力公司因面臨不同的挑戰,主要的挑戰包括:提高電網的可靠度、滿足分散式再生能源之穩定供電需求及發掘新商機及搶奪新顧客,但皆選擇以積極推動數位轉型來當作這些挑戰的解方。

其中,美國面臨的挑戰是「穩定供電及產業布局」,由於設備故障、風暴和惡劣氣候大多數公司都著重於「電網現代化」以提高電網可靠度。而歐洲面臨的挑戰則是「分散化及低碳化」,透過數位化滿足再生能源的高滲透率、分散性及低碳化期望。至於日本,「市場開放」則是其主要面臨的挑戰,因售電市場競爭激烈,故電力市場使用數位技術爭奪客戶。

但,數位轉型需挹注大量的資金,因此推動數位轉型最重要的是目標設定,然後採行不同的策略與技術達到目的。

綜觀來看,全球電業通常設定的目標有2大類型。其一為進行內部優化,以節省成本,如透過物聯網平台與預測性維護等進行營運優化節省成本。其二為提供新服務創造更多新客戶,以增加收入,如透過數位化整合電力資源,發展電動車、儲能的創新商業模式。

智慧電網-數位轉型首部曲

而為什麼台電以「智慧電網」作為台電推動數位化的首部曲?主要是當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後,因再生能源具間歇發電的特性,大量併網後產生系統負載落差,電力調度壓力也越大,需要更具彈性的智慧電網以因應,透過靈活調度穩定電網供電品質,確保電力系統穩定度。

不同於「傳統電網」從發電開始,經由電力輸、配系統,送到用戶端,為單向式電力傳輸,屬於「大型集中式」發電,以長久累積的用電負載分析、預測資料來規劃電源開發及運轉調度。「智慧電網」則強調小型分散式電源,能在這些分散式區域電力有剩餘或不足時,在配電網區域內或區域間進行電力交換。此時,電力方向不再是固定的單向潮流。

智慧電網是新型態的電力供應鏈,具備多元發電、供電端與用電端的雙向溝通,以及彈性運用…等特質,包含有調度與發電、電網管理、儲能系統、需求面管理。台電推動智慧電網整體時程共分為三階段:「智慧電網1.0」屬於基礎建設,目前正持續布建,「智慧電網2.0」則屬於實務運作模式,這階段的重點工作是推廣擴散,最後進入「智慧電網3.0」,此時電業市場開放能源有效整合,將達到廣泛應用。

此外,台電公司也分別於2013年完成約2萬多具超高壓與高壓用戶智慧電表部署,2020年完成100萬具低壓智慧電表部署,並預計於2024年完成300萬具低壓智慧電表部署。因為,布建智慧電表,才能讓「智慧」成真。

目前,台灣正處於智慧電網推動的第二階段,於完成第一階段的基礎建設後,搭配資通訊基礎佈建,將智慧電網相關技術落實應用到各業務單位,並與電力營運流程相結合,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第2階段強調確保電力系統穩定運轉、強化供電品質並促使用戶參與節能。整合、調控、監測供電與用電情形,確保供需平衡與穩定供電,為此階段的重點工作。

台電並在智慧電網2.0特別規劃金門智慧電網示範場域,因為金門綠能發電占比部分時候接近40%,藉由驗證智慧電網相關技術與應用,確保穩定供電,而金門的智慧電網應用,也是未來台灣的縮小版。台電公司之後還將發展智慧電網3.0,並朝商業模式導向,亦即數位系統整合的大工程,包含加速進行設備、經營模式和顧客關係相關之數位轉型,透過發輸配售資源有效整合,發展新形態電力交易等商業模式,電動車亦會是重點發展應用領域。

科技研發-前瞻電力技術布局

在追求智慧能源新潮流下,台電公司將透過科技研發的前瞻電力技術布局,整合新興能源技術,實踐智慧能源互聯網,並將精準預測及布局2030台電前瞻電力技術。

台電公司也將利用AI及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預防性維護及再生能源發電預測。例如,在火力機組部分,採用AI 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可建立預防性維護應用,以達成營運優化節省成本。而在風力和太陽光電方面,台電使用AI 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可建立發電量與日照量關聯預測模型,讓這些「風光主將」發揮最佳戰力,提供全系統風力及太陽光電未來 48 小時發電量預測,掌握水庫入流量及水位的變化,提供系統調度、機組發電排程參考。

此外,台電公司也將結合行動數位技術及AMI大數據應用打造「台灣電力APP」,一般用戶可以隨時掌握電費資訊、即時報修,維修人員可迅速掌握停電資訊進行維修,以縮短停電時間。裝設智慧電表用戶則可透過AMI資料分析,分析各時段用電情形及進行歷史用電情況比較,了解用電行為,節省電費開銷。

同時,台電公司還將與新創與用戶共同努力,打造智慧城市能源創新服務。其中,「台電智慧宜舍專案示範計畫」便是與新創業者聯齊合作,於台電出租宿舍建置能源管理系統,導入即時用電量測及遠端控制家電等智慧服務,以及整合創能及儲能電力資料。另外,還有「智慧宅」,透過手機APP可接受影像及操控門禁開關,遠端遙控家電開關。

台電公司將持續發展布局智慧能源新潮流,即綠能發展、科技研發、數位轉型三大潮流,來達成能源轉型目標,邁向永續未來。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4/18︱ 瀏覽人次:18,596,309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