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動態
台船大改造 拚營運三足鼎立
- 發佈日期:2018/2/12
-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 點閱次數:1068次
2018年02月12日 04:10 工商時報 張佩芬/專訪
依據規畫,5年後台船將轉型為商船、離岸風電、艦艇各占營收三分之一。藉著離岸風電和國艦國造上看數千億元的商機,讓台船重新啟航。
全球造船景氣尚未復甦
鄭文隆分析,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統計,2008年全球有934家活躍造船廠,但至2017年7月份只剩358家,其中又有163家只剩下1艘船的訂單在手上,多數難以生存。另從散裝船運市場的波羅的海乾貨船綜合指數來看,2008年5月中的最高點是11,793點,2016年2月10日創歷史新低,只有291點,連跌8年,跌幅達98%,市場波動之大可見一斑。
而造船是國家重要產業,也關係到台船3千名正職員工與4千名外包工生計,台船想要生存就必須轉型,政府的離岸風電計畫給了台船最具體的轉變機會,國艦國造則是公司未來最看好的業務。
經濟部在2012年提出的千機計畫,規劃建200個陸上風機,800個海上風機,現在陸上已經成功推廣了數百支,海上則是預定2025年要達到開發5.5GW離岸風場,帶動新台幣9,625億元投資額,年發電量198億度,根據離岸風電產業遴選辦法,今年4月下旬遴選結果將出爐,實際的商機也將呈現。
看好風電 主導M-Team聯盟
談到離岸風電,鄭文隆坦承他這次重回台船原沒想過有這項業務,政府原是要由中鋼來主導離岸風電發展,但受到前中鋼董事長宋志育之邀,因此中鋼和台船互相合作,由中鋼成立有「W-Team國際合作聯盟」;台船則主導水面以下的M-Team離岸風電海事工程產業聯盟,廣邀國內海事工程相關產、學、研單位共同籌組而成。
鄭文隆認為,風電水下基礎設計及製造並沒有那麼難,就是大、且沒造過而已,以台灣目前工程界的能力,只要稍加指導及切入製造,一定沒問題。較困難的,是要在海深數十公尺處安裝水中基礎。一座50公尺高的風電基礎,約為16層樓高的鋼骨結構,除需要的特殊的工作船外,其施工技術才是真正的挑戰。
不可否認的,這方面的技術,必須仰賴已經有過風場施工的工程單位,來協助初期的施工,因此,台船去年底與比利時號稱海工天王,DEME集團旗下的GeoSea結盟 ,將合組台船環海風電工程公司,未來承接各結盟風場的施工任務,目前台船正積極與該公司洽談合作協議,並進行必要的投資核定程序。
至於工作船隊部份,完整的海上施工,需要10多種工作船,有些可以用替代船,但關鍵船則不能省。在推動構想中,當然希望有屬於本國的工作船。預計2021年後,國內的本土工作船可開始參與工程,同時建立起本土的海事工程能量。
有關本土工作船隊的建立,台船正在研析,國內也有其他投資者規劃中,在推動構想中,只要有本土業者投資建造,台船便可與其合作,相輔相成,共創商機及執行任務。
目前國內規劃製造水中基礎的場地,包括世紀鋼的台北港廠及中鋼的興達廠正積極準備中,這兩個大廠必須到2021年以後才能量產。但2020年以前就有520MW的裝置量需要生產、組裝,以及重件碼頭的需求。在正式大廠未建廠完成前,台船的基隆、高雄廠就是一個可能的機會,尤其是固定水中基礎的錨定樁(pin pile),台船更在積極研析爭取中。
鄭文隆認為,M-team部分,要讓離岸風電國產化比率達到7成以上也不是很困難,目前丹麥兩批,加上澳洲、新加坡、比利時等外國團隊,大家都知道台灣政府要求本土化,需要將技術做一定程度轉移,而國內企業眼看風電事業日益成熟,想進來的也愈來愈多,近日傳出不少財團都有意願參與。台船則是已經決定投資世紀風電公司2成股份,並加盟台灣港務公司的台灣風能訓練公司,一起推動,同時把台船特殊成就的鋼構技術,透過投資,轉移到離岸風電鋼構生產及海上防蝕的品質提升及保障。
在防蝕塗裝方面,由於台船船舶塗裝品質舉世推崇,因此,未來將在離岸風電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台船則規劃由其子公司台船防蝕科技公司擔任其中要角,目前也在積極布展中。
瞄準國艦國造4,700億商機
至於國艦國造則是台船未來最看好的業務,海軍的4,700億元、22年建軍計畫,未來3年就有12艘艦艇要建造,包括即將開標的兩棲船塢運輸艦、潛艦、沱江艦等7種船艦。另海昌計畫則預計2024年3月第一艘潛艦就要下水,目前設計約是由台船取得並設計中,預計明年開始建造。
據規劃,政府預計建造8艘潛艦,後續30年的建造及全壽期的維修保養,將為台船帶來最穩定的收入。另還有海巡署的10年426億141艘船艇建造計畫,也將為台船帶來穩定業務量。
台船未來業務三大區塊商機
【台船未來業務三大區塊商機】
商船建造:現有商船訂單19艘,目前陽明、萬海、德翔等都有造船訂單接洽中。
離岸風電:整體投資估9,600億元,M-Team與海纜部分約占6成7,台船可承包業務主要在工作船及水下工程。
國艦國造:海軍有22年4,700億造艦計畫,其中海昌計畫要造8艘潛艦,包括後續有30年全壽期維修保養業務。海巡署有10年141艘艦艇,426億建造計畫。
依據規畫,5年後台船將轉型為商船、離岸風電、艦艇各占營收三分之一。藉著離岸風電和國艦國造上看數千億元的商機,讓台船重新啟航。
全球造船景氣尚未復甦
鄭文隆分析,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統計,2008年全球有934家活躍造船廠,但至2017年7月份只剩358家,其中又有163家只剩下1艘船的訂單在手上,多數難以生存。另從散裝船運市場的波羅的海乾貨船綜合指數來看,2008年5月中的最高點是11,793點,2016年2月10日創歷史新低,只有291點,連跌8年,跌幅達98%,市場波動之大可見一斑。
而造船是國家重要產業,也關係到台船3千名正職員工與4千名外包工生計,台船想要生存就必須轉型,政府的離岸風電計畫給了台船最具體的轉變機會,國艦國造則是公司未來最看好的業務。
經濟部在2012年提出的千機計畫,規劃建200個陸上風機,800個海上風機,現在陸上已經成功推廣了數百支,海上則是預定2025年要達到開發5.5GW離岸風場,帶動新台幣9,625億元投資額,年發電量198億度,根據離岸風電產業遴選辦法,今年4月下旬遴選結果將出爐,實際的商機也將呈現。
看好風電 主導M-Team聯盟
談到離岸風電,鄭文隆坦承他這次重回台船原沒想過有這項業務,政府原是要由中鋼來主導離岸風電發展,但受到前中鋼董事長宋志育之邀,因此中鋼和台船互相合作,由中鋼成立有「W-Team國際合作聯盟」;台船則主導水面以下的M-Team離岸風電海事工程產業聯盟,廣邀國內海事工程相關產、學、研單位共同籌組而成。
鄭文隆認為,風電水下基礎設計及製造並沒有那麼難,就是大、且沒造過而已,以台灣目前工程界的能力,只要稍加指導及切入製造,一定沒問題。較困難的,是要在海深數十公尺處安裝水中基礎。一座50公尺高的風電基礎,約為16層樓高的鋼骨結構,除需要的特殊的工作船外,其施工技術才是真正的挑戰。
不可否認的,這方面的技術,必須仰賴已經有過風場施工的工程單位,來協助初期的施工,因此,台船去年底與比利時號稱海工天王,DEME集團旗下的GeoSea結盟 ,將合組台船環海風電工程公司,未來承接各結盟風場的施工任務,目前台船正積極與該公司洽談合作協議,並進行必要的投資核定程序。
至於工作船隊部份,完整的海上施工,需要10多種工作船,有些可以用替代船,但關鍵船則不能省。在推動構想中,當然希望有屬於本國的工作船。預計2021年後,國內的本土工作船可開始參與工程,同時建立起本土的海事工程能量。
有關本土工作船隊的建立,台船正在研析,國內也有其他投資者規劃中,在推動構想中,只要有本土業者投資建造,台船便可與其合作,相輔相成,共創商機及執行任務。
目前國內規劃製造水中基礎的場地,包括世紀鋼的台北港廠及中鋼的興達廠正積極準備中,這兩個大廠必須到2021年以後才能量產。但2020年以前就有520MW的裝置量需要生產、組裝,以及重件碼頭的需求。在正式大廠未建廠完成前,台船的基隆、高雄廠就是一個可能的機會,尤其是固定水中基礎的錨定樁(pin pile),台船更在積極研析爭取中。
鄭文隆認為,M-team部分,要讓離岸風電國產化比率達到7成以上也不是很困難,目前丹麥兩批,加上澳洲、新加坡、比利時等外國團隊,大家都知道台灣政府要求本土化,需要將技術做一定程度轉移,而國內企業眼看風電事業日益成熟,想進來的也愈來愈多,近日傳出不少財團都有意願參與。台船則是已經決定投資世紀風電公司2成股份,並加盟台灣港務公司的台灣風能訓練公司,一起推動,同時把台船特殊成就的鋼構技術,透過投資,轉移到離岸風電鋼構生產及海上防蝕的品質提升及保障。
在防蝕塗裝方面,由於台船船舶塗裝品質舉世推崇,因此,未來將在離岸風電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台船則規劃由其子公司台船防蝕科技公司擔任其中要角,目前也在積極布展中。
瞄準國艦國造4,700億商機
至於國艦國造則是台船未來最看好的業務,海軍的4,700億元、22年建軍計畫,未來3年就有12艘艦艇要建造,包括即將開標的兩棲船塢運輸艦、潛艦、沱江艦等7種船艦。另海昌計畫則預計2024年3月第一艘潛艦就要下水,目前設計約是由台船取得並設計中,預計明年開始建造。
據規劃,政府預計建造8艘潛艦,後續30年的建造及全壽期的維修保養,將為台船帶來最穩定的收入。另還有海巡署的10年426億141艘船艇建造計畫,也將為台船帶來穩定業務量。
(工商時報)
- 請持續關注再生能源資訊網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renewableenergytw
- 新聞出處: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212000188-2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