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科技新知

為了淨零轉型、拯救氣候而轉用低碳電動車,深海採礦是必要之惡?

  • 發佈日期:2022/7/27
  •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 點閱次數:329次
2022 年 7 月 26 日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電動車在低碳經濟的未來是必要之路。為降低運輸碳排與發展穩定再生能源供應的儲能系統,電池革命與新技術的討論備受關注。礦業公司聲稱,為了過渡到再生能源,必須到深海探索,確保電池原料供應無缺。真的是這樣嗎?

捐助減緩氣候危機
交通運輸碳排放佔全球溫室氣體的 16%,運輸業要在 2050 年前達成淨零碳排,轉用電動車是關鍵。現在,國際礦業公司計劃開採海床以獲取更多礦物和金屬,這對海洋系統可能造成巨大影響。礦業公司聲稱,這些金屬和礦物對再生能源革命非常重要,但他們不想讓您知道的是,不破壞海床的情形下我們也可以擁有這些。

深海採礦尚未大規模開始,潛在影響未定,但科學家已經指出,這太冒險。深海是地球上研究最少的區域,擁有一些至今未獲研究的奇妙生物,在碳儲存扮演關鍵角色。面對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危機,需要比以往都更加保護棲地和自然碳匯,而不是開放它們任由試驗。

如何在不挖礦的情況下確保電動車電池供應無缺?
目前,BMW、Volvo、三星和 Google 等擁有大量電池需求的公司已經承諾,除非全面了解環境風險,否則不會使用深海採礦取得的金屬和礦物。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的首爾、東京、北京辦公室聯手合作,向各市場汽車企業倡議提升再製、回收系統,循環電動車電池等資源,透過汽車產業評比跟倡議,成功促成現代汽車提出了淘汰燃油車的目標、Toyota 也表示計劃增產電動車,未來團隊將持續督促汽車製造廠徹底淘汰燃油車。

電動車協助我們達到減少碳排的目標,但我們不應簡單地將化石燃料碳排放替換為海洋破壞。我們已經知道不可能無休止地從地球、海洋提取資源而毫無後果。有鑑於海洋對於平衡氣候與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海洋需要喘息並獲得復原和繁榮的機會。

為了加速淘汰化石燃料、降低碳排放,燃油車逐漸被電動車取代,但若為了製造電動車而大肆開採深海礦物,也將對海洋造成嚴重破壞。 © Paul Langrock / Greenpeace

從搖籃到搖籃的永續利用資源
再生能源革命需要的礦物可以由重複使用、回收已有的礦物而來,而不是將已有的丟棄,在地球挖掘更多。當我們討論重複使用與增進回收性,代表電池需要設計得更好,能在使用壽命結束時回收,讓稀有金屬能重複利用。歐盟委員會於 2020 年 12 月宣布法規,強制要求回收電池並循環使用電池中的材料,已在 2022 年 1 月 1 日實施。我們需要停止一味開採新材料的作法。

據綠色和平研究估算,2030 年全球電動車退役電池幾乎可覆蓋全球儲能的用電需求,相比於製造新電池將節省 6,334 萬噸碳排放。2021 年至 2030 年全球售出的電動車電池中,鋰、鈷、鎳、錳四種金屬的含量估計達 1,035 萬噸,其中鈷的累計使用量達 205 萬噸以上,相當於全球已知鈷礦可開採量的 30%,若按照需求毫無節制地開採,必將資源耗竭,並非永續作法。綠色和平資深專案經理江卓珊說,「為了讓電動車真正成為永續的解決方案,電池製造商與汽車業者負有支持循環經濟的社會責任。政府有責任立法規範電動車電池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統。」

電池技術相關領域進展速度之快,讓這個未來不顯遙遠。業界正探索多項替代方案,包括使用更常見的金屬製造電池,而非那些稀有而昂貴的礦物。專家對於廢棄鋰電池回收礦物的技術發展樂觀以對,整體而言,開創更便宜、能量更密集的電池是大勢所趨。

目前大部分的電動車所使用的是鋰電池,為了更永續利用資源,應發展出更完善的回收再利用機制、以更常見的金屬製造電池等方式。 © Smile Fight / shutterstock.com

研究人員正在探討電動車電池如何更好地回收。目前多數電動車電池由非常小的電池組成,以堅韌和劇毒的膠黏在一起,不利於回收再用;改變設計便於拆卸,或使用能夠拆開電池的機器人有望經濟有效的回收。產品設計和計劃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是金屬回收的另一個主要障礙。2019 年全球產生 5,360 萬噸電子垃圾,其中僅 17.4% 被回收。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設定了到 2023 年回收率 30% 的目標,因此這種情況也可望改變。

我們不但需要電動車,還應整體減少車輛需求
大部分的車輛有多達 95% 閒置時間與佔用大量城市空間用於停車,我們的社會年復一年使用大量原材料製造新車,浪費許多資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更多低碳大眾交通與共享運具,整體減少車輛需求。

城市充斥著大量汽車,道路、停車場占用許多土地空間,我們應系統性地改變生活環境,重新思考交通方式和城市設計。 © chuyuss / shutterstock.com

開採思維的反面,不是單單將燃油車換成電動車那麼簡單。相反的,我們需要建立新的運輸系統,不但淘汰汽油與柴油車,並且總體而言需求更少的車輛。這代表重新思考交通方式、如何設計城市,與採用更多創新解決方案,例如汽車共享計畫、可負擔的公共運輸,與安全的自行車和步行基礎建設。

想像未來,您樂意搭乘公共汽車或火車上班,因為班次頻繁且準時。您舒適地閱讀書報、為手機充電或利用免費 wifi 查看電子郵件,不必擔心抵達目的地後苦尋車位而不得。好天氣裡,您騎自行車送孩子上學,車道是分開設置的所以很安全。社區與道路以兒童、身障人士與年長者為中心重新設計,街上越來越多人騎滑板車、推嬰兒車,使用輪椅或步行,因為這些選項都更安全、乾淨也更方便了。

在考慮開採更多資源替換化石燃料前,不妨重新思考生活的其他可能性,以更低碳、綠化、便利且安全的城市設計,讓未來更加乾淨和永續。 © André Hemstedt & Tine Reimer / Greenpeace

慶賀電動車興起的同時,我們衷心期望的未來願景,是以再生能源為基礎的大眾運輸,要求政府建設更多樣化交通方式的道路設計,讓人人都能負擔得起,世代擁有宜居、永續的地球家園。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4/20︱ 瀏覽人次:18,620,304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