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外焦點資訊

研究:德國到2035年前 可藉管道進口100 TWh綠氫

  • 發佈日期:2024/7/8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 點閱次數:346次
2024-07-07 18:06 中央社/ 柏林6日綜合外電報導

近期一項研究顯示,2035年前,德國最多可透過管道從鄰近國家進口100太瓦時(TWh)綠氫,這將滿足其年度預期能源需求的一大部分。

路透社報導,德國為協助鋼鐵和化工等無法電氣化的高汙染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降低對進口化石燃料依賴,希望擴大使用氫能作為能源來源。

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生產的綠氫,是德國能源轉型計畫的支柱。

總部位於柏林的智庫「艾格拉能源轉型」(Agora Energiewende)及「艾格拉產業」(Agora Industry)共同進行的研究指出,2035年前,氫能可滿足德國預計總能源需求894 TWh的11.2%。

由於再生能源資源有限,德國仍需要進口約50%至70%的氫氣。

根據德國經濟部資料,德國目前每年消耗約55至60TWh氫能,但這些氫氣幾乎全部透過化石燃料生產。

研究表示,德國在2030年前可生產11 TWh氫氣,並進口約17 TWh綠氫以及15 TWh左右的藍氫。預計到2030年代末,德國總氫氣需求將達到95至130 TWh,取得的數量將滿足不到一半的需求。

藍氫是利用碳捕捉技術將製作氫氣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並封存的氫氣。

然而,研究指出,藉由現有的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德國可在2035年前,將透過管線進口的氫氣量提高到60至100 TWh。

艾格拉能源轉型德國區主管穆勒(Simon Mueller)在聲明中表示:「為了達到氣候中和,德國需要安全又划算的再生能源氫氣供應。而透過管線從歐洲進口氫氣,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穆勒認為,為了發揮進口潛能,德國將需要一個財務模型,且需要盡速與相關國家達成成本分擔協議。他說:「只有這樣,才能交付2030至2035年所需的綠氫。」

穆勒說,氫氣生產商和管線營運商還需要德國保障未來的氫氣需求。

這項研究檢視了5條通往德國的潛在氫氣管道,並考慮生產潛力、政治支持和技術複雜度等因素。

有希望使用的路線包括經北海(North Sea)從丹麥及挪威進口,而由於距離和技術複雜度較高,可能在後期經波羅的海(Baltic Sea)從瑞典和芬蘭進口。

從長遠來看,除了可能從英國、葡萄牙、阿爾及利亞、希臘和烏克蘭進口外,來自南歐和北非,尤其是西班牙和突尼西亞的管道可發揮重要作用。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5/3/28︱ 瀏覽人次:21,456,382

通過AA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