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內焦點新聞

預估明年上路!初期徵收碳費至少500家入列 鄭文燦:還會再擴大

  • 發佈日期:2023/5/23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點閱次數:268次
2023/05/23 11:05:21 經濟日報 記者余弦妙/即時報導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本報系資料庫

淨零轉型現在是各國需要面對的問題,其中碳管理機制也是重中之重,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23)日指出,未來我國碳管理機制,其中碳費徵收,初期會以碳排大戶跟用電大戶做範圍,約500多家,但是未來一定還會擴大,將組織碳中和聯盟,希望各個產業把碳管理機制能夠落實。

鄭文燦今日出席「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致詞時提到,有關淨零轉型的方案,我國政府都是高度重視,目前的方案包括產業、能源、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淨零轉型當然是跨國界跨世代、跨領域的課題,也是台灣目前在國家長期韌性上必須面對的,打底工作已經做很多了,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的淨零轉型路徑,也可以說現在決定了未來,不管是法治、科技、金融層面。

鄭文燦說,藉此機會報告一下目前的進度,大家看到氣候變遷越來越強烈,最近這五年應該會海水升溫,所以不是只有旱災,可能也會有巨型的災害,所以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事實上歐盟的 CBAM 碳邊境的調整機制,今年5月16號公布,我國出口到歐盟的產品,碳含量必須要盤查、確認,也會有碳邊境的關稅,所以台灣面對的問題是迫切。

碳管理機制要落實
鄭文燦說,去年通過了氣候變遷法,今年我們的組改有一個課題,就是成立環境部,也成立氣候變遷署氣候變遷署跟經濟部的產業發展署,必須要兩個署,來針對碳管理機制,裡面包括碳的定價、碳盤查的方法學、自然碳匯等都要做討論。

台灣一年碳排量大概2億6千萬噸,要逐年降低碳排的收費,我們現在是用碳費的方式,而這個碳費要做合理定價,我們的產業財政的調適,初期是大概用碳排大戶跟用電大戶做範圍,約500多家,但是未來一定還會擴大,因為我們組織一個碳中和聯盟,希望大大小小,把碳管理機制能夠落實。

鄭文燦說,現在很多會計事務所都成立部門,準備迎接明年之後的碳管理的這些方案,我們預定明年機制要上路,同時這個碳權交易所,現在由金管會、國發會請證交所正在研擬方案,在碳權交易所原則上會先以有需要的產業為優先,不是碳權自由買賣跟證券交易所不太一樣,希望能夠讓有需要的產業買得到碳權,此部分也是會先有一個小範圍再擴大。

另外,針對金融業,鄭文燦指出,綠色金融3.0方案是希望能夠把融資、債券跟授信都能夠跟永續發展連結,能推出更多的綠色金融的商品跟服務,讓金融業跟氣候變遷、淨零轉型能夠深刻連結,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商機,台灣未來在碳經濟方面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的潛力。

目前的進度,從蔡總統上任這七年來,包括歷經了好幾位行政院長,我國在再生能源的極大化這個政策上,目前是慢慢的越做越順,如今太陽能光電的裝置容量已經到10.25G,我們預定在2025年要到達20G,現在目標就差一點點,政府正在簡化流程,讓成熟的太陽能光電可以到達20G的目標。

台灣迎新碳經濟時代
至於離岸風電,鄭文燦也說,現在也慢慢順了,以前會有遇到海事工程跟融資各種問題,還有國產化的挑戰,現在慢慢一個一個工廠建立起來 預定是在2025年要到達5.6G,這些工作打了底,希望這些工作能夠為未來下個階段國家的韌性,能夠產生更大的效益,目前我們台灣在能源政策上,當然遇到很多挑戰,基本上是要能夠不缺電,在不缺電的前提底下,天然氣發電廠要到達50%,政府做了很多的投資,如果用數字看馬總統時代是蓋一個電廠,來到蔡總統時代,是七年蓋七個電廠或擴增機組,而這七個電廠大部分都是天然氣發電,大家可能問說50%的天然氣發電對淨零碳排的影響。

鄭文燦解釋,當然對淨零碳排而言,它的排放是降低的,未來碳捕捉的技術,它會加一些氫能,然後慢慢比例5%、10%到30%左右,同時降低它的碳排。未來當然還有地熱、海洋能或其他的綠能,所以綠能極大化不是一天兩天的工作,需要長期努力,要以不缺電為前提讓我國的能源轉型可以順利,這些工作都已經做了很多的挑戰,產業的調適當然更重要,鋼鐵業、石化業、造紙業、水泥業這些碳排比較大的他們也都在做準備。

鄭文燦認為,台灣進入一個新的碳經濟的時代,如何把挑戰變商機,今天論壇很有價值,我們做的也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需要調整我想行政院各部會都是一樣的態度,堅定的在淨零轉型的議題上,努力往前走,特別是賴副總統對這個議題,他也有很深切的體會從論壇、讀書會、產業的訪查到專家的諮詢,他做了很多打底的工作,對能源政策、產業政策、轉型科技也做了很多的準備,「我想他應該算未來在經營作為國家的韌性目標上,不只是價值領導,政策領導上他已經做很好的準備」。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4/19︱ 瀏覽人次:18,615,449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