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內焦點新聞

台灣走向2050年淨零排放,關鍵「儲能系統」、「智慧電網」準備好了嗎?

  • 發佈日期:2022/7/21
  • 資料來源:MEET創業小聚
  • 點閱次數:376次
2022/07/20  王品力 

再生能源-太陽能

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是包含台灣在內的130多個國家的共同目標,然而,扮演最關鍵角色的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特性——受到自然環境影響,無法準確控制發電時機,經常出現難以供應尖峰用電的狀況。當全球走在邁向淨零排放的路上,該如何順利解決推動綠能遇到的難題?

活水影響力投資2022年6月28日舉辦「活水融點對談:環境科技系列」講座,邀請美國電池新創Voltaiq共同創辦人Eli Leland、美國影響力創投Thin Line Capital創辦人Aaron Fyke,以及聚焦智慧電網管理研究的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楊宏澤參與,共同分享對於再生能源儲蓄與應用的觀察。

活水影響力投資舉辦「活水融點對談」講座,邀請產學先進分享關於儲能科技、智慧電網的觀察。

圖片來源 : 「活水融點對談」YouTube

用電習慣改變打破供需平衡,儲能方可「削峰填谷」
長期專注環境科技投資的Aaron分享,他在2009年開始關注能源議題,從美國儲能協會(Energy Storage Association, ESA)當年調查的數據已經可以看見,平均用電量和尖峰用電量的差距正持續擴大,也就是說,硬體裝置革新讓民眾的用電量攀升,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也不斷上漲。

雖然全球開始提倡再生能源,但是「間歇性問題」導致再生能源無法穩定供電,供需兩端無法彼此配合。「所以才要發展儲能。」Aaron強調,只有實現儲能技術,才能有效率地運用電力,使供應與需求達到平衡。

為什麼儲能可以解決再生能源供需失衡問題?

簡單來說,儲能與蓄水的概念類似,在用電量不多的時候,先將多餘的能量儲備起來,等到尖峰用電期拿出來用。儘管概念並不複雜,要實際做到卻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電池設備需要經過大量的測試與檢驗,時間、資金考量都是執行上會遇到的困難點。

透過Voltaiq共享電池數據,協助儲能系統更易開發
針對電池開發,於2012年創辦的電池分析軟體新創Voltaiq共同創辦人Leland表示,發展新的電池產品,從配方選擇、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到開始製造,需要經過非常漫長的測試,才能確保最終產品有效且安全,這段過程不僅費時、費力,還非常燒錢,平均得花上4~5年才能完成。

不過,Leland注意到,其實電池開發週期的測試工作都是類似的。舉例來說,最常出現的測試工作就是不斷重複放電、充電來測量電池續航表現,再去分析不同配方所產生的數據差異。「但以往的作法很沒有效率,就是叫工程師花更多時間去測量。」於是他決定創辦Voltaiq,透過共享電池測試資料,共同減少時間與資金成本。

Leland解釋,Voltaiq能自動化蒐集各家廠商測試電池過程的數據,並將來自各方的資料以淺顯易懂的格式彙整到平台上,不同技術打造出來的電池都擁有專屬的「心電圖」,能快速得知每種電池配方的健康度、使用壽命與循環次數等關鍵資料,對於儲能發展來說,Voltaiq能幫助廠商快速獲得儲能系統運作所需的大量數據,不必為開發和優化系統而煩心。

電池分析軟體平台Voltaiq整合各廠商反覆進行電池測試所得到的數據。圖片來源 : Voltaiq官網

談台灣永續能源策略,智慧電網同步發展
台灣再生能源專家楊宏澤則提到,要穩定供需失調的再生能源問題,除了儲能技術之外,能同時偵測當前電力供應與使用訊號,並根據該訊號自動調整電量分配的「智慧電網」,是另一項相互配合的耕耘重點。

楊宏澤說明,台灣目前已經實施「用電大戶條款」,規定企業得在2025年前完成綠能義務,其中包含如果契約用電容量達5,000瓩以上,就必須有10%來自再生能源,且須設置符合規格的儲能設備。而他希望在綠能規範與儲能設備就位之際,智慧電網也能同步配合上路,讓離峰用電時段的綠能能量可以藉由智慧電網的判斷,直接進入儲電系統,達到有效的能源利用。

智慧電網的是能源轉型的重點發展建設之一。圖片來源 : Shutter stock

智慧綠能科技勢在必行,有何趨勢與挑戰?
對於綠能技術發展,Aaron以投資視角樂觀表示,除了儲能技術本身之外,他認為不少能源相關科技都有不錯的前景,例如另一間新創Kevala,透過數據分析找出設置儲能設備的合適地點,而Voltaiq在電池產業鏈提供的軟體分析協助,他也相當看好。

Leland則接續回應,未來Voltaiq將持續努力以電池數據服務創造商業價值,以提供電池數據的角色協助全世界更順利地進行能源轉型;他也提到,未來他會更密切關注持續熱門中的能源轉型應用產業——電動車發展。最後,楊宏澤則分享,台灣當前發展儲能的動力還不充足,但相信隨著2021年開放的民間電力資源交易平台使用越來越廣泛,將會帶動可預見的強大儲能需求。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4/19︱ 瀏覽人次:18,616,283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