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前瞻永續台灣

依「技術成熟、成本效益、均衡發展、帶動產業、電價可接受」原則,達成再生能源目標

:::
:::

國內焦點新聞

中鋼建置離岸風場 跨大步

  • 發佈日期:2021/7/22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點閱次數:941次
2021-07-22 01:35經濟日報 記者林政鋒/高雄報導

興達海基完成首座百分百國產化水下基礎設施,工人從下方走過,對比25樓層高的設施如龐然大物。記者林政鋒/攝影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跨出新里程碑,第一座百分百國產化的水下基礎設施,將由興達海基公司在本月底完成,除了有效推進離岸風場開發進度,同時為國內創建全新的海事工程產業鏈商機,未來部署國內市場外,將積極進取亞太地區商機,台灣產業技術的國際能見度大幅提高。
興達海基是中鋼(2002)子公司,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說,發展離岸風電是國家政策,但政府不只是要增加綠能風電而已,還要建置自己的風電產業,紮紮實實內化成台灣的競爭力;興達海基初步完成水下基礎國產化目標,未來還有長路要走。

興達海基公司董事長謝榮淵表示,國內首座百分百國產化水下基礎產製完成,歷經從無到有最艱鉅的任務,後續將以每月2座的速度產出,台灣自主建置離岸風場邁開大步。

興達海基董事長謝榮淵。記者林政鋒/攝影

謝榮淵指出,管架式水下基礎構件高度80公尺,重量超過1200公噸,除了體積龐大外,水下基礎需在大海中承受強風、波浪、潮流,同時考慮風機葉片擺盪產生的動態,在這些嚴苛環境要屹立長達25年,所以對品質要求十分嚴苛。

由於歐洲發展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產製逾30年,技術都相當純熟,台灣剛起步,要在短期內建構出100%本土化供應鏈產製能力,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興達海基成功整合中鋼構、中機、台船、台蝕、萬機等高達22家協力廠商,取其專業精華,匯集上百件基礎組件,又面臨業主不斷設計變更,加上疫情衝擊和高階銲工人力不足等困難都被一一突破,終能成就完全國產化的水下基礎建設。

謝榮淵表示,「頭過身就過」,未來興達海基可以像汽車的組裝產線一樣運作,後續更多的水下基礎將陸續完成,與供應鏈廠商攜手合作,落實政府水下基礎國產化政策,奠立離岸風電綠能產業本土化的堅實根基。

謝榮淵說,未來興達海基將朝三大面向發展。

首先,成功建立百分百國產化水下基礎產製能力後,還要繼續精進,把從國外技轉的技術落實生根、蹲好馬步,將生產能力與品管技術做得更到位,「不怕沒訂單 只怕沒能力」。

其次,持續提升供應商品質交期,競爭力再向上提升。

第三,興達海基現在只是初學者,要積極培育專案的執行、談判、協商、修約等團隊,如期如質完成履約,讓海內外風場開發商都願意與興達海基合作,才能做到立足台灣、放眼亞太的目標。
回到上頁

Copyright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製作︱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

Copyright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10595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48號2樓︱電話:(02)8772-0089

網站開放資料宣告隱私權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宣告

網站更新日期:2024/4/25︱ 瀏覽人次:18,695,199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

本網站為響應式網頁設計(RWD),建議使用 IE9.0 以上 / Firefox / Chrome 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