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資訊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奠定未來30年國家發展根基
- 發佈日期: 2017/12/7
- 資料來源: 本站
- 點閱次數: 1909次
一、前言
近年國內投資動能不足,政府部門與公營事業投資均呈負成長,公共建設經費自97年達高峰後逐年下降。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16-2017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基礎建設競爭力全球排名第13名。另在各國網路整備度部分,WEF評比我國於2016年排名19,落後星、韓、日、港等國,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顯示我國基礎建設與網路建設都需強化。
前瞻未來,國家需要新世代的基礎建設,故政府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包含建構安全便捷的「軌道建設」、因應氣候變遷的「水環境建設」、促進環境永續的「綠能建設」、營造智慧國土的「數位建設」、加強區域均衡的「城鄉建設」、「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及「食品安全建設」和「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等8項建設,期為台灣未來30年發展奠定根基。
![]() |
二、「綠」、「數」「水」、「道」「鄉」、「少子化」、「食安」、「人才培育」——奠定國家未來30年發展根基
前瞻計畫其目標是前瞻未來台灣經濟發展需求,因應國內外新產業、新技術、新生活趨勢的關鍵需求,促進地方整體發展及區域平衡,以奠定未來國家發展基礎。八大建設重點如下:
(一)綠能建設(第1期編列80億元):
1.重點建設:太陽能、風電及沙崙綠能科學城等相關研發和長期發展基地建置。
2.效益:
(1)能源轉型效益:強化能源安全、創新綠色經濟、促進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
(2)產業效益:打造台灣為亞洲綠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據點,並於5-10年內全球綠能產業中使台灣占有一席之地。
(二)數位建設(第1期編列159億元):
1.重點建設:加速推動國內超寬頻網路社會相關碁磐建設。
2.目標:寬頻、超寬頻使用連網流暢與安全、網路使用者人權獲得基本保障、文化創意和高價值產品導入產業、導入智慧城鄉建設及建立學習環境,讓數位經濟於2020年占GDP 25.2%,並促成文創及內容產業成為兆元產業。
(三)水環境建設(第1期編列251億元):
1.建設內容:加速治水、供水及親水基礎建設。
2.目標:營造台灣未來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親近水的好環境。
(四)軌道建設(第1期編列166億元):
1.建設內容:推動「高鐵臺鐵連結成網」、「臺鐵升級及改善東部服務」、「鐵路立體化或通勤提速」、「都市推捷運」、「中南部觀光鐵路」等五大主軸共38項軌道建設計畫。
2.目標:打造台灣的軌道系統成為友善無縫、具有產業機會、安全可靠、悠遊易行、永續營運、以及具有觀光魅力的台灣骨幹運輸服務。
(五)城鄉建設(第1期編列350億元):
1.建設內容:推動民眾有感建設,包括改善停車問題、提升道路品質、城鎮之心工程、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文化生活圈建設、校園社區化改造、公共服務據點整備、營造休閒運動環境、客家浪漫台3線、原民部落營造等十大工程。
2.目標:提升公共環境品質,改善民眾生活條件,提升國家整體形象。
(六)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第1期編列20億元):
1.建設內容:推動0-2歲幼兒托育公共化、營造3-6歲友善育兒空間。
2.目標:加速擴大幼兒托育的公共化,以營造友善育兒空間,提供價格合理、品質有保障的托育服務,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降低婦女就業障礙,扭轉少子化危機。
(七)食品安全建設(第1期編列3億元):
1.建設內容:興建現代化食品藥物國家級實驗大樓及教育訓練大樓、提升邊境查驗快速通關管理系統效能、強化衛生單位食安稽查及檢驗量能、興建臺中港邊境查驗辦公大樓與倉儲中心、強化中央食安與毒品檢驗量能。
2.目標:提升檢驗量能並健全安全管理體系,提升我國之食品安全。
(八) 人才培育促進就業之建設(第1期編列42億元):
1.建設內容:推動國際產學聯盟、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建置、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年輕研究人員」養成、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等計畫。
2.目標:打造台灣國際標竿創業聚落為核心,透過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發展,促進我國青年創業、就業及國際產學研合作交流活動,協助我國創新創業生態系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三、嚴守財政紀律,維持穩健財政
前瞻計畫全部財源來自舉債,但舉債額度限制及控管機制規定如下:
(一)流量限制:首次將平均每年總預算和特別預算額度合計納入《公債法》15%限制規範,建立新典範,確保國家財政健全發展。
(二)存量限制:維持現有負債占GDP34.6%不變,在年度預算維持2兆元情況下,仍可維持政府財政穩健。
四、結語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著眼未來台灣經濟發展需求,希望由政府扮演領頭羊,刺激景氣,加速台灣經濟轉型與升級,提振國家長期競爭力,為人民勾勒幸福藍圖。如同林全院長多次所提:「晚做不如早做,該做的不如提前做」,儘速透過擴大基礎建設推動成果讓全民共享,才能打造未來新台灣。